SINCE 1979

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及对策分析

發佈時間:2022-01-03    來源:東裕(桐柏)精密金屬有限公司    流覽次數:269

       作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经济体中国和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两国的贸易额持续稳定高速增长,并且顺差明显,随之而来的是中美贸易摩擦事件的频繁发生。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有效控制,它必将影响到中美双边贸易的正常发展。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目素很多。时此,正确认识我国遭遇的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积极探索妥善解决贸易摩擦问题的途径,将是双方构筑长期稳定的经贸合作关系,互利共赢的基础。


       1 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美贸易的迅速发展,各种矛盾和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成为中美关系中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美国经济衰退和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以及随着全球贸易形势恶化、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的情况下,中美贸易摩擦形势将会更加严峻。

       2009年1月,美国国会通过经济刺激计划中带有明显的保护主义色彩的有关“购买美国货”条款;4月29日一天内美国发起对中国两起反补贴与反倾销调查,先是美国商务部对我输美油井管产品启动反补贴与反倾销损害双反调查,涉及金额约32亿美元,这也是历史上国外对华反倾销反补贴最大案值的案件。同一天,美国还对中国产乘用车和轻型货车轮胎启动特别保障措施调查,涉及金额约17亿美元。申请方指控中国产品对美出口激增,对美国内产业造成市场扰乱,要求美政府对中国乘用车轮胎采取每年2100万条的配额限制。据测算,这将导致我轮胎出口量下滑12%左右。频繁的贸易摩擦对我国受国际市场疲软影响的外贸出口形势更加雪上加霜。

       “购买美国货”的出台和对“中国制造”的歧视,反映了当前美对华贸易政策的主导思想,中美贸易关系面临着一个十分敏感的时期。


       2 中美贸易摩擦的特点


       首先,贸易摩擦将呈现多样化、综合化和隐蔽化。从产品看,从个别产品的倾销与摩擦阶段,开始逐步向多产业贸易摩擦和结构性贸易摩擦方向发展;从领域看,从货物贸易向与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环境保护、劳工标准等方向发展。更多的国家将以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等为借口,对我国出口产品采取限制措施,技术性贸易措施、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成为影响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知识产权、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贸易壁垒不断增加。

       其次,反补贴成为我国贸易摩擦最大的新特点,在未来两年内将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焦点。反补贴调查的对象包括政府和企业,而且主要矛头指向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制度安排。被指控的项目一旦被认定为补贴。就会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和调控措施的运用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被裁定为补贴的项目,往往会成为后续对我国反补贴调查的证据,从而诱发更多反补贴调查。

       再次,经贸问题政治化。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主要针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保护主义倾向,通过限制对基础设施、高新技术、能源、金融等领域的投资,来进行贸易保护。这使中国汇率政策、贸易发展、对外投资等遭遇的外部阻力明显加大,也给宏观调控提出新课题。

       最后,新兴优势行业。如钢铁、汽车、通信设备和化工产品将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新热点。发达国家对涉及这些行业的贸易争端更容易采取贸易保护手段,以维护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


       3 中美贸易摩擦造成的原因


       3.1 贸易赤字

       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趋使美对华制裁立场日益强硬。从美国对华的贸易逆差总额来看,按美方数据计算,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从2001年的830,5亿美元扩大到2007年的2562,7亿美元。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赤字来源国。

       逆差出现的原因可以归结到以下几个方面: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客观结果是由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原理引致。美对华投资企业多属进口替代型,其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和经营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其母公司同类产品的对华出口;美国政府采取歧视性的对华出口管制政策,限制了技术产品对中国的出口。


       3.2 中美贸易关系的不对等

       中国在经济上对美国的依存度较高,而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依存度较低。大体表现在3个方面:(1)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较大。一旦这些产品对美国出口额度减少,中国对美出口总额度就会锐减。(2)中美贸易在双边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不对称。中国对美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以上,而美国对华出口仅占其出口总额的2%;中国自美进口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约为10%,而美国自华进口仅占其进口总额的2.5%。(3)美国经济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较为显著。美国GDP每下降1%,其总进口额就被拉低2%~3%,分摊到从中国的进口份额就会达到5%~10%。因此美国对中国有很大的经济约束力,而中国对美国却没有多大的经济约束力,美国动辄以贸易制裁相向,而中国在处理与美国的贸易关系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3.3 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和竞争不合理

       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多半是资源性产品,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因为这些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中国出口产品中竞争手段仍然以价格竞争为主。在众多对外贸易摩擦的案件中以反倾销的案件为最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行业发展没有长远规划,比较注重眼前利益,一旦发现有任何的利益空间就一拥而上。另一方面,随着经贸体制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拥有了经营自主权,中国的企业往往不注重竞争秩序,竞相压价成为了国内企业抢夺客户的重要手段。


       3.4 外贸经营体制不完善

       从外贸经营主体看,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是中国进口贸易的中坚力量,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出口份额中所占的比重很低,进口国往往借口我国的出口国有企业有受政府的资助扶持,而确定我国出口企业为贸易保护调查的对象。


       3.5 美国国内政治因素

       一方面,尽管美国经济经过长时间结构调整,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其劣势产业绝对数仍很大。同时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具有强大的价格优势。给美国的劣势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当他们面临来自中国同类产品竞争时,其行业协会和劳工组织就不断通过媒体、游说集团向美国政府施加压力。美国政客不希望这种矛盾在国内激化,演变成人民对政府的不满。中国因此成为了替罪羊。

       另一方面,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回流,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持续下滑,企业销售下降、利润下降、失业率上升,这必然加剧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并产生贸易政策上的传导。


       3.6 中国威胁论

       美国的反华势力视中国为潜在敌人,认为中国发展强大之后必然会谋求亚洲的霸主地位。美国在经济上不愿看到中美经贸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认为这样是在制造一个潜在的敌人。按照这样的思维方式,他们提出了“中国威胁论”、“遏止中国论”,这些不同程度地激化了贸易摩擦,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摩擦的解决。


       4 中美贸易摩擦对策分析


       4.1 采取以质取胜的战略,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告诉我们,比较优势并不一定等于竞争优势,中国在劳动密集产品上的成本优势并不一定保证我们在竞争中取胜。相反,出口产品过多集中在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最严重的劳动密集产品上。使中国频繁遭遇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因此,我们要跳出过分依赖劳动型产品的比较优势陷阱,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竞争优势。

       具体来说,国家要改变观念,不要盲目追求贸易顺差。应努力改变过去粗放式经营的状态;企业要改变低价格、低附加值出口的状况,争取条件提升自己的加工产品的价值,同时,企业应尽可能做到产品的市场多样化,调整出口市场结构,打破过多依赖美国的出口体制。


       4.2 适当加大美国高技术产品的进口

       从长远看缩小贸易逆差需要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贸易逆差在一定阶段是不可避免的。除了美国应积极放松对中国的贸易封锁。取消不合理的限制外,中国政府也应适当加大美国产品的进口,尤其是高技术产品的进口。


       4.3 熟练运用国际游戏规则保护自己权利。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学会按国际游戏规则运作,是纺织品的出口遭遇给我们重要的提示和挑战。要想在全球一体化中获益,就要学会运用国际游戏规则,不能只停留在事后抗议的层面。加入WTO为中国解决贸易摩擦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使问题的解决从双边走向多边。由于在WTO框架下,即乌拉圭回合中达成的《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加深了与其他成员的沟通和交流。国内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商会和企业应联合起来,运用该框架提供的措施坚持积极应诉解决纠纷。


       4.4 争取早日使美国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人世后中国加快了开放和改革的步伐,市场经济框架已全面建立,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程度已经达到69%。超过世界60%的临界水平,中国已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不应该再受到非市场经济的歧视待遇。中国应继续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使中国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体。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在面对反倾销调查时,能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应诉,提供充分的信息。争取市场经济地位。


       4.5 建立投资和贸易的预警机制

       中国的一些企业经营战略缺乏远见,经常一窝蜂抢市场,容易造成生产能力过剩,形成恶性的价格竞争。而中国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内部协调力度不够,尚未建立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及预警机制,必然造成竞争无序,最终导致反倾销。有效的预警机制有助于预防这一情况,所以建立行业预警机制至关重要。